《规训与惩罚》概览: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监狱

发布于 2023-10-17  782 次阅读


”监狱与工厂、学校、兵营和医院彼此相像,对此难道值得大惊小怪吗?“

《规训与惩罚》p.245

1 学校是怎么样的监狱

学校是监狱并非是简单的玩笑话,它们的相似性并非仅仅体现在监狱里规训罪犯,而在学校里规训学生这么简单。

规训是一门艺术,一种需要精确计算的控制技术和手段。
我们将看到,不止学校呈现了监狱的特性,整个社会也是建立在与监狱相似的规训手段上的。因此,我们这一节实际上的重点是介绍“规训”。

就以学校为例,我们将详细描述规训的手段和特点。

1-1规训的手段

福柯列举了许多规训的手段(在书的第三章有很多条),我们将挑其中一些看。

在空间上做手脚

  1. 空间的封闭性:学校的领域在上下课的时候是封闭的,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允许学生外出。如果想外出没有老师的假条这一通行证,外出是不被允许的。将学生集中在学校里,方便学校进行有效管理。
  2. 空间的分割性:学校被分为不同的年级,每个年级有不同的班,每个班有不同的座位,而每一个座位的空间都是被严格划分的。尤其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号与之对应。将空间分割有利于分析和评价个体,针对个体进行评分和管教。
  3. 空间的功能性:根据位置不同分成各个小组,在有活动时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不同的任务。这一特性在学校里不是很明显,工厂里工人的分工更能体现这一点。
  4. 空间的等级性:通常前排或是被认为好的座位老师都留给成绩好的学生,而这种等级是流动的。毕竟成绩是根据每次考试生成的,好学生也可能变成坏学生。这种等级制度可以让尝过其甜头的学生内化此制度,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执着于细枝末节

规训要求人们关注细节。在上课时不能分神、不能望向窗外,各种规则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正是在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上,权力彰显了自身的无处不在。福柯将其称之为,权力的“微观物理学”。p.149

绝对的命令

“命令是无须解释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无需废话。规训教师于受训者之间是一种传递信号的关系。这里不存在理解命令的问题,所需要的仅仅是根据某种人为的、预先编排的符码,接受信号和立即做出反应。”p.178
只需想想上课铃响起时立马跑回教室,乖乖坐好的紧迫感。身体先于意识做出反应。规训要求的不是理解命令,而是立刻执行它。

层级监视和检查

在学习上总有老师监督和检查,就老师的层面而言:
对于下层,他会挑选部分学生,如学习组长来监督学生学习;对于上层,他也有自己的领导和业绩的要求。

1-2规训的特点

针对肉体,却影响“灵魂”

规训不是对肉体的野蛮惩罚,不是那种爹对孩子的“你不听话我就揍你”,而是通过较温和的方式使人内化。即“从野蛮但分散的肉体惩罚转向减少疼痛但更具侵犯性的心理控制。”

强大而且驯顺

一般强大的人或势力总是对权威具有威胁性,但是在规训这里,强大和驯顺可以同时并存。比起学校,军队是更好的例子:军人比入伍时更健壮、更有力量,也比那时更加有服从性。

微小却无孔不入

规训要求细枝末节,比如写字必须用什么型号的纸笔等等。
我们之所以专门指出这一点,是要与传统的权威式做对比。想象自上而下的王权,一股强有力的力量的压迫。而规训则是与此截然不同的。

1-3 学校是怎样的监狱

如果说监狱是通过全面的规训控制犯人的场所,那么学校的规训则没有那么严格。与其说学校是监狱、社会是监狱,不如说社会正是建立在部分监狱之上。

2 监狱是怎样的监狱

有人犯了罪,那么政府就把他关到监狱里,这似乎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事。但是如果让你当国家的统治者,考虑到如下几点,你会把罪犯关到监狱里吗?

  1. 将罪犯关进监狱,就意味着你要承担罪犯的伙食费、看守的工资、监狱的占地费用等等。
  2. 无期徒刑意味着负责罪犯一辈子的各种费用,而有期徒刑就意味着罪犯还有再一次进入社会的机会。罪犯会好好改造吗,这对社会有危害吗?

这种问题还可以接着问下去,但是我们已经看到问题的关键。即监狱是一种不经济的,长期的,没有收益甚至要倒贴钱的机构。
或许有人会说,那你还能怎么办?难道不论罪行大小直接把罪犯处死或把他们变成奴隶吗?这样也太不人道了。


监狱是最近才有的发明,我们将会从监狱的诞生中看到人道主义并没有本身所宣称的那样人道,它能广泛传播是因为社会权力的变革。

2-1 王权时代的酷刑

在古代,哪个人冒犯了圣上,不是砍头就是株连九族。律法就是王法,是为了保卫皇权而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对微小的犯罪不感兴趣,因为维护的是皇上的利益。犯人不仅要被砍头,砍的时候还要拉到街上示众。这种酷刑是皇帝对犯罪者的报复,示众也是为了告诫那些看热闹的人:侵犯皇帝的利益的下场就是这样!


然而这种酷刑最后不再示众,因为惩罚罪犯的手段本身在群众眼里甚至比罪犯犯下的罪过还要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被惩罚的犯人反而成为了受害者。

2-2 统治阶级的改变

酷刑的逐渐消失与监狱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人道主义的进步。它的背后是随着资本主义兴起的统治阶级的改变。统治阶级由封建王权转变到中产阶级。人道主义与其说是作为目的,不如说是作为一种好用的方法。


”中产阶级希望能反抗国王,并需要一种能够(自我)证明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恰恰就是人道主义的语言。“

2-3 现代的惩罚

与酷刑相对的是,现代的司法机关判罪时不再着眼于肉体的惩罚。它不仅仅看你犯罪的事实,还看你的动机。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过失杀人还是故意杀人。它注意的重点从事实变成了人。它甚表达这样一种温情脉脉的想法:如果可以,我不想惩罚你,我希望的是改造你。

2-4 知识与权力的勾结

在将中心从犯罪事实到人这一主体的转变上,对犯人为何犯罪这一问题开展研究,从而催生了犯罪心理学等试图客观化主体的研究。
人们研究一个犯罪者的童年,他之所以犯罪不是因为这是他的主观选择,而是童年父母的暴力、环境的恶劣或大脑的生理病变所催生而来的。这中知识的权威对主体的研究会转而影响个人的主体。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医院看心理医生,医院会让你填一些调查问卷来判断你的抑郁倾向。这个时候,你在等待一个知识的权威,即医生对你宣告你的病情到了何种地步。不论你的真实情况如何,诊断结果本身就会影响你。
收到完全正常、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这些不同的诊断结果,本身就会影响你走出医院时的心情并构建你之后的行为。

可以说,我们的社会本身就是由知识权威所构建的。知识权威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区分,而人们将此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主体。
知识和权力不仅仅是勾结这么简单,知识构建了权力,即话语权。

2-5 监狱生产罪犯

福柯提出,监狱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罪犯,而是为了生产罪犯。罪犯的再生产是监狱本身维持其存在的条件。

在人们研究犯罪者为何犯罪之时,罪犯也会问自己:你为什么要犯罪呢? 将惩罚实践的焦点从犯罪转向罪犯这一渐进转变的这一过程,指的是危险就潜在地内在与罪犯身上。

那么对罪犯进行矫正和规训的同时,也是在告诉罪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你对于社会而言是”危险“的,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罪犯将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而不可能重新融入社会。

2-6 监狱是怎么样的监狱

监狱是全面的规训。

监狱不是消灭而是生产罪犯的机构。

3 全景敞式监狱

这个名词是边沁提出的一种监狱模式:

素材来自网络


像图片里一样,中间的塔里是看护罪犯的看守,而罪犯则被关在圆形的监狱里。中间的塔上有百叶窗,罪犯看不到塔里的情况,而塔里的看守可以随时看到罪犯的情况。

这个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在塔的窗户上安上百叶窗。这样罪犯不知道看守是否在看自己,从而达到仿佛看守随时都在监视的一种效果。

这样一种将监视内化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b站up主潜在狗子举过一个好例子:

某天上课,老师宣布学生里有一个卧底,会给老师打小报告。那么,卧底存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每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他都会联想到打小报告的卧底,从而自发地监视自己。

在福柯那里,全景敞式监狱是一种规训的登峰造极。而我们的现代社会已经多少有了一些它的影子。

4 规训与资本主义

4-1规训与资本相互成就

规训既做到了发挥个体的最大力量,又做到了对这种力量的控制。
福柯在书中引用了不少马克思的话。
福柯认为资本主义与规训是相互成就的:规训即是以最小的代价发挥个体最大的力量。资本主义下的工厂需要规训这一管理人员的技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也使规训无孔不入。

4-2监狱生产无产阶级

罪犯在监狱是需要劳动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管理一帮不服从社会的家伙还要每天给他们喂饭总是不划算。罪犯不得不劳动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监狱还变成了使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罪犯再次投入到社会下的训练场所。毕竟监狱本身就需要这种资本主义的运作。监狱也就变成了一种将罪犯转换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阶级的转换机构。